华电国际邹县发电厂实现国内首批百万千瓦级煤电优化升级
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 2020-09-23 点击:1736 点赞:0
想要“与最好同行”,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想要一直“与最好同行”,努力二字前就必须加上“更”。

一直以来,提到华电国际邹县发电厂,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山东电网和华北电网的骨干电厂、国内百万机组的标杆企业……可是近几年,随着一大批指标优秀的新型火电机组投产,邹县发电昔日的光环不再耀眼,在某些指标上百万机组甚至落后新投产的60万千瓦机组。

从“宠儿”到“陪跑”,“敢为人先、永争第一”的邹电人并不甘心。今年以来,邹县发电勇敢挑战不可能,对8号百万机组进行了节能升级改造,用100天的时间向世人证明,样板就是样板!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时间追溯到2月27日。一架承载着邹县发电全部希望的飞机终于从意大利米兰飞向了中国上海。

“这是一趟一波三折的旅行。”邹县发电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张永密告诉记者,转子是汽轮机的核心部件,受技术限制,8号机组高压转子毛坯,必须由意大利原装进口,原定于1月29日由CV航空承运,货运航班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被迫取消。

华电国际邹县发电厂实现国内首批百万千瓦级煤电优化升级

疫情期间,该厂负责人赴设备生产厂家催交催运。

8号机组升级改造工作是邹县发电2020年“六大技改项目”之一,能否按期竣工关系到全年利润目标完成,关系到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十万火急,邹县发电党委立即组织召开协调会议,经过多方联系沟通,转子改由RU航空公司进行运输。正当大家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又接到RU公司通知,定于2月16日运输转子毛坯的航班再次取消。

由于转子重达30余吨,在欧洲只有CV、RU两家航空公司可以承运,受疫情影响,转子运输事宜一时陷入僵局。

出师不利,邹电人没有任何退缩:“8号机组升级改造项目,必须咬定7月14日并网发电目标不放松,要克服一切困难,破釜沉舟、全力以赴,实现项目工期和技术指标‘两个确保’!”该厂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范允君,副总经理闫修峰当机立断,立即会同华电山东公司、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简称“东汽公司”)多渠道联系运输资源,共商运输方案。

在邹县发电锲而不舍的跟踪监督下,东汽公司最终采用紧急运输方案,以最快的速度包专机将转子毛坯从欧洲运回了国内。

转子落了地,邹电人悬着的一颗心却并未落地。受疫情影响,主设备供货日期滞后的难题又摆在了邹电干部职工面前。4月19日,华电山东公司生产技术部主任赵训海和张永密一行踏上了赴制造厂家催交催运的征程。为满足疫情期间“点对点”要求和双方企业的安全,他们选择了1500多千米星夜兼程的汽车苦旅。

服务区不提供就餐服务,泡面、咸菜和白开水成为一路上“餐饮标配”。为了以最快的速度赶赴厂家,一路上冒雨马不停蹄、争分夺秒,历经21个小时的连续奔波,第二天凌晨3时才终于抵达了东汽公司。

来不及休息,一大早立即与制造厂家进行对接,到现场查验设备制造进度和质量,召开项目进度协调会,就影响工期的设备生产、运输及现场施工等关键问题深入交换意见。经过整整3天的沟通和谈判,终于取得了东汽公司和东锅公司的理解和支持,答应优先安排百万机组设备制造事宜,主要设备比原计划提前10天供货。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走进8号机组大修现场,行车穿梭,哨声起伏,焊花飞溅,邹县发电干部职工舍小家顾大家,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和韧劲演绎出一首首高歌猛进的交响曲。4月18日凌晨2时,中低压外缸揭缸工作顺利落下帷幕;4月21日深夜24时,5071、5073断路器保护改造工作圆满竣工;4月23日凌晨4时,中压外缸顺利踏上返厂征程,比原计划提前了3天;5月2日13时,发电机转子历经4个小时顺利抽出,为接下来的检修试验赢得宝贵时间。

这是一回挑战不可能的改造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仅需要勇气和担当,更需要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

邹县发电8号机组大修不是一次普通的大修,这是运用国内最先进的第四代汽轮机通流提效技术,对百万千瓦机组进行节能升级改造项目,首屈一指,史无前例。

华电国际邹县发电厂实现国内首批百万千瓦级煤电优化升级

邹县发电在百万机组大修中开展“争先锋·做标杆·铸精品”党团联合攻坚活动。

越是急难险重时刻,越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邹县发电党委火线成立12支党团联合攻坚队,身先士卒,挂牌作战,广泛开展“旗帜先锋”联合攻坚、“创岗建区”“我的攻坚”等特色活动,引导各党支部和广大党员把大修作为砥砺初心、践行使命的主战场,亮身份、亮承诺、亮行动,争先锋、做标杆、铸精品,为大修注入了强劲红色动能。

党员骆永国,邹县发电锅炉队本体班副班长,在本次大修中担任锅炉前墙垂直水冷壁改造项目经理。“工作量太大了,仅锅炉受热面就需要完成上万只焊口的焊接任务!”他坦言,这次大修的强度之大让他彻夜难眠,“一名高压焊工平均每天可以完成焊口20只,按30名焊工同时作业来算,也需要200天左右才能完成。”

针对这“压力山大”的任务,骆永国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去面对和解决。焊口焊接只是锅炉受热面改造中的工序之一,如果吊装、打磨、异物验收等这些前期工序完不成,那么在既定的工期内完成全部的焊口焊接难如登天。为此,他和他的团队绞尽脑汁对焊接全流程进行优化升级,通过“克扣”每道工序的时间,为最后的管口焊接创造条件。

针对异物验收通球试验方式耗时长、严重影响施工进度的问题,他们集思广益进行创新,设计制作了一款异物验收通球试验专用工具:“通过使用专用工具,每个新管屏验收时间由原来2小时缩短至0.5小时,每个旧管屏验收时间由原来4小时缩短至1.5小时。”

11687!这个数据是邹县发电锅炉受热面改造攻坚团队用100天时间交出的高分答卷,刷新了企业历年来机组检修完成焊口的历史纪录。

挑战不可能,邹县发电干部职工将精益思维引入大修全过程,用智慧和汗水消灭一个个“拦路虎”。汽机队党团攻坚队10小时高标准完成8号机低压A、B内缸扣缸任务;化检队干部职工历经14小时奋战,圆满完成原计划需要3天才能完成的700根滤芯安装工作……

漫天的星光和一个个不眠的长夜,见证了转型升级征程上奔跑的邹电人,见证了邹电干部职工用拼搏和奉献奏出的抗“疫”复产铿锵旋律。制造厂家驻厂技术人员感动地说:“用100天时间来完成汽轮机通流部分、锅炉受热面、发电机励磁系统、发变组保护等这么多项重大节能优化改造,这本就是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何况是疫情下的非常时刻!但邹县发电干部职工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将不可能变为了可能,他们用‘拼命三郎’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这是一次玩转黑科技的体验

“施工人员比昨天减少3人,监护人员于10时25分离开工作现场、22分钟后返回,工作进度和安全管理都有所滑坡。”收到这份整改通知单,负责锅炉燃烧器拆装的外包队刘经理不禁再次感叹“天眼”的威力:智慧大修让一切侥幸无所遁形。

工期长、作业面广,每天数百人在现场同步施工,安全管理如何做到“百密而无一疏”?邹县发电在本次大修中玩起了“黑科技”,创新采用智能视频技术和室内定位技术,既能对安全风险进行自动预警,又实现了检修现场实时查看和重点区域实时监控。同时,通过将现场人员和设备位置自动匹配,检测现场人员流动情况,能够及时发现安全管理缺位、人员代办等漏洞,将各种违规操作“一网打尽”。

华电国际邹县发电厂实现国内首批百万千瓦级煤电优化升级

邹县发电在百万机组大修中创新实施检修规范化管理。

张永密向记者介绍道,从2018年起,邹县发电即将传统管理经验和信息技术融合,借助“流程+模板”的方式,开发了集机组检修数字标准体系、先进软硬件技术、检修实施阶段智慧管控为一体的检修规范化管理平台。

本次8号机组大修是全面纳入检修规范化管理的首次大修,邹县发电在大修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结合现场检修专用网络及移动App,打破信息壁垒,打造了集安全、质量、工期管控为一体的智慧“神经中枢”。

大数据就是生产力,智慧赋能检修全要素、全过程,推动大修管理更加智能高效。修前,依托检修规范化管理平台完成检修项目编审批、文件包编审批、文件包分配和确认,编制文件包760个,重要质检点设置790个。修中,通过现场数据网络执行检修文件包工作程序,平台中录入5400余条检修写实,完成5000余条控制点验收。修后,将技术记录数据、设备异动情况、材料备品、发现或处理问题等信息,自动转入检修台账,减少了工作人员重复录入,并确保了各项记录准确率100%。

与此同时,邹县发电在大修中还深入开展了基于煤质在线的自适应运行优化、适应宽负荷的安全及灵活性运行、一体化协同排放治理等现代化智能化技术研究,集实践应用与理论创新于一体,为国内同类型机组节能升级提供更可靠的“智慧”支撑。

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在9月中旬西安热工院刚出炉的实验结果中,这样一组数据让记者侧目:邹县发电8号机组改造后供电煤耗下降24.01克/千瓦时,每年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硫20.71吨、氮氧化物50.39吨、烟尘3吨,减少煤耗约12.67万吨,节约燃料成本超过6670万元,各项能耗、环保指标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从首批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安家落户,到一马当先率先实施节能升级改造,邹县发电一直走在电力行业的最前沿。此次大修工作的圆满竣工,不仅翻开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一页,也为中国电力技术的更新换代提供了样板经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永远与最好同行的邹电人,又向着“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示范单位”的新目标起程了。

作者:许盼 石鲁香 马桂红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中国电力报,所发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