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数字孪生城市“拼图”式发展 宏微观并进需求先行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时间: 2020-07-09 点击:1364 点赞:0

每经记者:任芷霓 每经编辑:陈俊杰

人口正在如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向大城市。联合国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达到10.2亿,比2017年增加约2亿。在逐渐城市化的过程中,交通堵塞、医疗教学资源紧缺、住宅困难等“城市病”症状也越发明显。

为了规避“城市病”,河北省在2018年《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中提出,要结合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建成一个与实体城市完全镜像的虚拟世界。这也就是俗称的数字孪生城市,这一理念也开始为各大城市认可。

经过两年的发展,数字孪生城市的建设处于什么阶段?6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在“腾讯云数字孪生城市峰会”上表示,“大家都在研究推进一些细分的板块和内容,现在看来有些影影绰绰,到了某一天所有的板块都实现智慧化,数字孪生城市的形象就清晰了。”对于这一过程,孟建民形象地把它比作“拼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数字孪生城市“拼图”式发展 宏微观并进需求先行

图片来源:组办方供图

“站在未来思考现在”

城市的智慧化势在必行。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属性逐渐丰富,体量也逐渐臃肿,犹如一台日夜轰鸣的机器,总会有零件出现问题。

在一些关键“零件”处,智慧化正在逐渐渗透。“有些需求比较急迫,或者需求量比较大,或者是见效比较快的板块和系统,例如智慧交通、智慧政务和智慧医疗等,发展就会更快。”孟建民称,各个板块的发展有先后,有的比较成熟,有的才刚开始,就会出现你争我赶的状态。

而在这个拼图的过程中,孟建民认为,现在也不是说完全的先做顶层设计再延展至各个部门,而是有的人在做大线条的宏观部分,也有的人做很细微的领域。等到所有板块都稳定成熟了,再进行打通。

腾讯云副总裁万超认为,企业层面就是利用自身的能力和优势,确定突破的点。他以腾讯为例,“腾讯比较强的是C端的连接能力,比如微信、小程序,所以我们在政务体系、教育、医疗、文旅这些行业中做得比较好。”另一方面,腾讯也在跟进基础设施板块,多个维度都在发力。

实际上,主导设计过多个大型建筑设计项目的孟建民,对数字孪生城市的理解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最初,在博士期间他就已经接触到智慧城市的概念,但工作多年来,多个项目的设计还是以智能为主。孟建民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智能是一个独立的内部控制,智慧要开放,要和外面的数据互联。”

而孟建民如今担任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的总设计师,正是一次非常重要的示范性尝试。他强调,这次项目与以往项目最大的不同,就是要求“站在未来思考现在”。过去的城市设计是正向推导,即总结经验,提升过去做得不好的方面,而现在他则倡导预测未来10年、30年、100年的城市发展,作为现在规划和设计定位的参考依据。他认为,智慧城市和智慧街区是建筑智慧化的未来方向,在这方面,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也在与腾讯云寻求合作。

数据继续独立会成碉堡

现在的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以一个典型的上班族为例,早上出门搭乘地铁或开车,地图App会自动选出最佳方案,到了公司,用手机或工牌自助打卡,中午手机上点份外卖,下班后和朋友聚餐也能快速搜寻出周边最美味的餐厅。

不止于此,今年年初疫情期间,防疫工作从最初的线下转到线上,政企合作推出的健康码成为疫情期间的“身份证”,运营商联手确认个人行程,打通的数据网络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也凸显了信息化的重要性。

目前来看,城市的智慧化亟待解决的是数据孤岛问题。正如孟建民所说,现在各个板块智慧化的发展是独立的,各自发展程度也不同,内部数据通道已经形成,但横跨各个领域数据的桥梁并没有搭好。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认为,“如果我们持续向下投入,这些数据就会像碉堡一样,推土机也挖不动,要用炸弹去炸了,投入很大成本也很高。”

在此基础上,郭仁忠建议,政府应当将数字孪生城市的建设作为公共基础设施来提供,市场化的建设模式会制约城市的发展速度。郭仁忠举例称,深圳东部到盐田有一条梧桐山隧道,最开始是让企业建设并收费,过一次隧道10元,严格制约了盐田区的发展。“所以我认为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不要轻易讲政府主导市场运行,而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然后政府来买单,和地铁模式一样”。

对于企业来说,要搭建数据互联互通的桥梁,很可能遇到与其他厂商不兼容的情形,万超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涉及到很多专业领域,要将各领域的数据连接和融合在一起,就更需要有统一的底板或标准,在这个基础上各个专业领域厂商再进行发挥。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