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大力推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加强现有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 2021-04-08 点击:1534 点赞:0

据科技部官网4月7日消息,为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于2021年3月23日下午组织召开了《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编写专家组第二次会议。

会议听取了各领域组对行业发展趋势和碳排放情况,以及技术研发方向的研究报告,对《行动方案》编制工作做了进一步部署。

会议要求,《行动方案》要立足科技创新,抓紧落实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强前沿颠覆性技术研发,围绕重点方向开展长期攻关;二是要大力推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三是要加强现有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支撑产业绿色化转型;四是要推动新型低碳产业发展;五是加强温室气体排放评估、核算等基础性研究;六要加强创新能力和示范体系建设;七要加强科普。

科技将扮演战略支撑作用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仅3月以来,科技部就多次召开会议,部署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

其中,3月4日召开的科技部碳达峰与碳中和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指出,科技创新是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要认真研究如何更好发挥科技在整个碳达峰、碳中和中的战略支撑作用。解决好在经济结构、技术条件没有明显改善条件下,温室气体减排等约束强化将压缩经济增长空间的矛盾问题。

横向对比来看,按照欧盟从上世纪90年代碳达峰,到预计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目标,差不多需要历经60年,而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的时间。并且,中国经济仍然处于中速增长阶段,能源需求也在增长,这些都给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多位受访人士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了科技创新在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作用,中国应该发挥科技研发、新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优势。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曾指出,由传统工业化发展方式转向绿色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说要靠绿色技术驱动,靠大规模地“换技术”。而绿色技术应具备三个标准,即高技术含量和生产率、少排放或零排放、与传统产业相比有竞争力的低成本。

哈工大(深圳)经管学院低碳城市大数据工程中心主任、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王东也向记者表示,在减碳的同时,新技术甚至可能是帮助降低成本的。但按照一般规律,使用范围、规模的扩大,将有助于先进技术的使用成本迅速下降,这就需要政府采用制定标准甚至立法的方式,将新技术推广出去。

前述科技部的会议除了提及加强前沿颠覆性技术研发,要大力推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等之外,也强调要加强现有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支撑产业绿色化转型。

部署碳中和技术选择和发展路径

除了编制《行动方案》以外,科技部不久前还曾透露,要加快推进《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编制,提出我国碳中和技术选择、发展路径和有关部署建议。

通俗理解,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指一年)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而要实现“净零排放”,一方面需要从源头上降低排放,即由化石能源转向清洁能源,另一方面,实在无法减少的排放,则通过对冲手段来中和,即“负碳”技术。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曾撰文指出碳中和路径的三个阶段:

阶段一为2030年之前,主要目标为碳排放达峰,主要任务是降低能源消费强度,降低碳排放强度,控制煤炭消费,大规模发展清洁能源。

阶段二为2045年之前,主要目标为快速降低碳排放,而达峰后的主要减排途径转为可再生能源为主,大面积完成电动汽车对传统燃油汽车的替代,同时完成第一产业的减排改造,以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为辅的过程。

阶段三为2060年之前,主要目标为深度脱碳,参与碳汇,完成“碳中和”目标,深度脱碳到完成“碳中和”目标期间,工业、发电端、交通和居民侧的高效、清洁利用潜力基本开发完毕,此时应当考虑碳汇技术,以CCUS、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BECCS)等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的负排放技术为主。

其中,碳利用与碳封存之间曾存在着技术路径之争。但以当前国际经验来看,碳封存仍然存在着技术不成熟与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近日,国际能源署前署长特别助理陈新华撰文指出,国际专利文献检索发现,自2016年开始,国际社会已经将二氧化碳处置的重点从封存转移到利用上,即CCU,将捕获到的CO2转换成有规模化市场需求的燃料、化工产品或建筑材料。

2020年6月,美国能源部决定投入1700万美元的联邦资金,用于碳利用研发计划的11个项目,项目覆盖四个重点领域:有机增值产品的合成,无机固体碳制品生产,藻类捕集CO2,无机材料的生产-最大限度利用混凝土和水泥。

可以预期的是,随着《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的编制、发布,以及其他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的出台,除了清洁能源、储能与节能技术等之外,CCUS相关产业链的投资机会也将逐渐清晰。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21世纪经济报道,所发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