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礼立:数字化是企业的新期望与新标签
来源:(张礼立) 时间: 2021-02-02 点击:1701 点赞:0

文/张礼立

虽然智能化转型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但真正找到智能化转型良性路径的企业仍是凤毛麟角,大部分企业受制于各种因素,尚未进入智能化转型的正确轨道。根据德勤的一项调查发现,在推进智能化能力建设的企业中, 四成的企业处于良性的建设阶段。其中,仅有 13% 的企业处于领先地位, 在建设规模和成效上取得可观成就;其余为跟随者,在建设规模和收益方 面虽有成果,但也有明显的差距。另外六成的企业受制于自身与外部的困 境,尚未进入智能化建设的良性路径,这些企业包括落后者、停滞着与损 耗者,且各占三分之一。落后者智能化建设相对速度缓慢,且成效甚微; 停滞者是在某几个项目取得成效后,无法将建设成果扩大,智能化仅停留 在企业的某些部门或业务环节;损耗者由于缺乏正确的建设方法与路径, 智能化建设则成为了一个吞噬企业资源与机会的陷阱,无法为企业带来应 有的价值与贡献。

即便是处于良性建设路径的企业,它们对于智能化建设依然存在着忧虑。绝大多数企业认为自身与智能化之间存在差距,除了技术差距之外, 还有数据基础问题、智能化技术和认知技术的安全问题,不合规风险、道德困境、人才与文化等问题。有趣的是,越是在智能化转型起步阶段的企业, 对未来的评估往往越乐观,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对智能化转型认识尚不明晰,或者说是无知者无畏。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 21 世纪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我国也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对社会发展贡献的巨大潜能,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 2018 年发布的《G20 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的研究报告》显示,G20国家数字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数字经济总量由 2016 年的 24.09 万亿增加到 2017 年的 26.17 万亿,增长率高达 8.64%。并且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G20 国家产业数字化占比由 2016 年的 84.18% 提高到 2017 年的 84.47%。

在国际层面上,数字发展将进一步拉大国家间的差距。当今世界,连接力不足的国家和高度数字化的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例如,在最不发达国家,只有五分之一的人使用互联网; 而在发达国家,五分之四的人使用互联网。这只是数字鸿沟的一个方面。在其他领域,如利用数字数据和前沿技术的能力,差距要大得多。例如,非洲和拉丁美洲合起来拥有的 主机代管数据中心占比不到世界总数的 5%。如果这种鸿沟不加以解决, 将加剧现有的收入不平等。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考虑在价值创造和捕获 方面,如何避免受这种演变的影响,以及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善现状。

数字经济在地理上没有显示出传统的南北鸿沟。它一直由一个发达国家和一个发展中国家共同领导: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国家占了区块链技术相关专利的四分之三,全球物联网支出的一半,以及全球公共云计算市场 的四分之三。更重要的是,它们占据九成的全球 70 个最大数字平台市值, 而欧洲在其中的份额为 4%,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总和仅为 1%。其中微软、 苹果、亚马逊、谷歌、脸书、腾讯、阿里巴巴这七个“超级平台”占据了总市值的三分之二。可见,在许多数字技术发展方面,世界其他地区,尤 其是非洲和拉丁美洲,远远落后于美国和中国。当前的贸易摩擦就反映了 对前沿技术领域全球主导地位的追求。

数字化转型是通过新一代数字技术的深入运用,构建一个全感知、全连接、全场景、全智能的数字世界,进而优化再造物理世界的业务,对传统管理模式、业务模式、商业模式进行创新和重塑,实现业务成功。目前智能化在零售、金融、制造、能源、医疗健康、政府等众多行业中已经崭 露头角,且涉及场景众多。领先企业在大量应用场景中的实践总结出的共 性将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将为更多企业的智能化转型建设提供灵感。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连接将在多个维度上升级,如速度、容量和低延时性,未来的应用创新,将覆盖 C 端(产品面向个人用户)、B 端(产品服 务于企业用户)等一系列场景。在未来几十年,随着更多的革命性技术逐步 成熟趋势,技术驱动型社会变革的步伐不断加快。一方面,企业面临的挑战将越来越多,量子计算有望彻底打破支撑全球金融体系的密码标准,新的员工雇佣模式和新的平台赋予了打工的新的定义,随着人工智能在功能性和 渗透力上的提升,技术使用不当导致大规模事故和负面新闻不可避免。另一 方面,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社会,都必须建立新的合作关系,企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核心问题,例如,如果因量子技术的进步而导致安全加密系统被 破解,企业就需要承担巨大的社会责任,又比如企业的某个合作伙伴恶意利 用人工智能决策侵犯他人的隐私,该企业是否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鉴于此,技术巨头在社会问题上越来越勇于发声,积极参与数据准入和隐私等标准出台,因为这些行动将定义企业的标签。数字化将会是企业的新期望与新标签,让我们拭目以待 !

·END·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张礼立,所发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