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一河”对上海未来20年价值何在?这位代表说,有望成为城市整体数字化转型的“示范区”和“样板间”
来源:(文汇客户端) 时间: 2021-01-28 点击:2050 点赞:0

1304487_w750.jpg

河湖水系之于一座城市的意义,不仅在其宜人的滨水空间,更缘于其对城市品格、文化精神的塑造力。随着黄浦江核心段45公里岸线、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相继贯通,人们开始思索,“一江一河”对上海未来五年、十年,乃至二十年的价值何在。

有人说,要充分体现这里的“公共属性”,绘就一幅人城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也有人言,这是各类文化主题演绎的上佳场所,可以在此注入更灵动的文化元素。更有人表示,这里可成为新业态、新模式的试验场和首发地,有望被打造成为城市整体数字化转型的“示范区”和“样板间”。

在市人大代表、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资深总工程师许丽萍的牵头下,“一江一河”立法调研仍在进行中。今年上海两会上,她还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快制定《上海黄浦江苏州河滨水空间管理条例》的议案,畅想“一江一河”的未来。

750793_w750.jpg

向腹地公园延伸,公共空间更具活力、更有粘性

冬日午后,不再炽烈的阳光悠然倾泻在水面上。城市跑者们欣喜地发现,伴随着一段段岸线贯通,不仅空间距离被延长,更带来了景观蝶变。

“每次换个角度欣赏‘一江一河’时,都会打破对这座城市的固有印象,带来全新感受。” 过去一年间,许丽萍曾频繁前往各个滨水段实地考察。“市民们前往滨水空间的频次正在逐步提高,但距离‘活力’二字仍有差距,”在许丽萍看来,只有拥有庞大客流才能形成所谓的“流量经济”。对照这一标准,“一江一河”的用户粘性仍有待提升。

“公共空间活力不足的主因是可达性不够,”许丽萍直言,公共配套设施细节考虑不足、交通设施规划也有待完善。城市公共滨水空间应当以市民感受度为先,充分考虑到避雨、防晒等各类需求。以浦东滨江望江驿为例,一座座掩映在树荫下的木质小屋集合了公共休息室、雨伞架等各类功能,用温暖空间承托起人们的多样需求。在未来,她希望这类服务设施在布局和功能上都能更完善、合理。

配套设施之外,许丽萍尤其提到了住宅空间与滨水空间的“连通性”。在她看来,城市规划者不妨考虑与社区公园相结合。不仅能顺利将岸线延伸至腹地,更大大拓展了人们的活动空间、增加停留时间。

3032326_w750.jpg

巧借技术手段,文化主题演绎更生动、更普适

纵观世界知名的滨水城市,无不将城市文脉与滨水景观相连。泰晤士河畔,伦敦最知名的建筑分列两侧,只需漫步便可用心感受历史脉络。在不少专家学者看来,上海的“一江一河”也理当如此。

与景观相适配的文化主题不仅可以带来用户粘性,更能够让市民们感受到生活烟火之气。无论是伴随城市发展的居民们,亦或是来此追逐梦想的年轻人、远道而来的中外游客,都将能在这里获得一份舒适与惬意。

漫步黄浦江边、苏州河畔,人们总能不时经过一些经典建筑文化群。有专家指出,外在保护固然重要,但内里的功能提升、文化注入同样关键,这关乎“如何讲好上海故事”。许多市人大代表在视察调研时都有共同感受——“外在景观不错,但呈现方式似乎过于单一”。有代表建议,应当通过文艺演出、VR互动等更形象的方式,让这些历史保护遗存熠熠生辉。

3032317_w750.jpg

在这方面,苏州河静安段已开始了先锋探索。UCCA尤伦斯美术馆即将于今年5月开放,为喜爱现代艺术的“潮人”们提供观景台。另一侧,正在修缮的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中共淞浦特委机关旧址陈列馆则成为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在河畔交叠,迸发出迷人的文化色彩。

在河畔缓缓漫步,随风而来的是一阵朗朗书声。“苏州河是一条希望河,明珠玉带栉比高楼,阿拉学生孜孜以求。” 赵弘毅,静安区风华初级中学六年级学生,正在大声诵读着自己为母亲河献上的原创佳作。他身旁的栏杆,不久前挂上了特质铭牌,上面用中、英、盲文镌刻着这首诗作。在这里,每走两步便能看到市民作品。他们用各自独特、细腻的笔触,记录着苏州河的成长,也留存着这座城市宝贵的市民记忆。

作者:王嘉旖 占悦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陆益峰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文汇客户端,所发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