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矿山建设的理论依据
来源:(全国能源信息平台) 时间: 2019-10-28 点击:4259 点赞:2
绿色矿山建设的理论依据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也就是说,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

生态文明以一种全新的范式对人类社会发展内涵和进程进行诠释,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的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阶段。在解决温饱并基本实现小康以后,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以保护生态环境优先,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愿望。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更集中注重生态问题,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以后,中国共产党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成为美丽“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绿色矿山建设是我国近年来在国内自然条件和国际政治条件的双重约束之下做出的一种必然选择,是对工业文明时代矿业粗放式、掠夺式开发的扬弃,也是在人类社会跨入生态文明时代后,在全球性生态危机条件下,中国对资源产业特别是矿业可持续科学发展的一种实践探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寻根溯源,于理有据,那么,绿色矿业建设的理论依据与支撑是什么呢?本文不揣冒昧,拟在这方面做一探讨,以就教于这方面的专家。

一、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是绿色矿山建设的理论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国的确立,人类文明出现第二个重大转折,即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优质的煤矿与适量的铁矿珠联璧合,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而煤炭开发与生物能源的利用,则共同创造了工业革命的壮丽景象。

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机器的大规模制造和使用,催生了蒸汽机、内燃机、电气化等重大技术与产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不仅使社会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使人类工业文明前进了一大步,也给人类创造了巨额的物质财富和精神遗产。

英国工业革命不仅使英国迅速崛起,也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增长,推动了欧洲的城市化进程,刺激了欧洲财富的增加。反过来,欧洲的发展又为英国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为英国积累了原始资本,更为英国进行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掠夺包括廉价的矿产资源在内的广阔的原料地和海外市场提供了物质与财富基础。

绿色矿山建设的理论依据

如果说在原始文明时代,人是自然神的奴隶,在农业文明时代,人是在神支配下的自然的主人,那么,在工业文明时代,就是一个人类控制和改造自然取得空前胜利的时代,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类仿佛觉得自己已成为征服和驾驭自然的“神”。在工业文明的发源地英国,人们认为,人类只须凭借知识就足以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 。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曾经陶醉于征服自然的辉煌胜利的人们开始认识到,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优越生活条件的同时,由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超出了自然界的承受极限,违背了自然规律,也让人们饱尝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度观察,对工业革命、工业文明、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解剖,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具体呈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然辩证法》、《资本论》等多部经典著作中。作为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发展规律的完整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从自然先在性、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自然资源循环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多个角度论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从本体论的高度阐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无论人类有多强大的主观能动性,有多深邃的理性精神,都无法摆脱对自然界的依赖并受其制约。这从本体论上将人与自然统一起来,人类存在于自然界中,而不在其之外,人类在某种意义上要依赖于自然界,因而,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应凌驾于其之上。

其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与自然实现统一的物质形式和社会历史形式,归纳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类文明演进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是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自然界成为人们的劳动对象,是人们借以获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源泉。“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但也正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界资源的过度利用和野蛮开发,最终引发了人与自然界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施暴于自然的造孽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省。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强调要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强调要尊重、顺应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和谐发展,必须变革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由社会制度所规定的社会政策、规范及规则,构建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本取向的社会制度。

再次,马克思主义率先厘清了矿业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马克思分析指出:“劳动生产率也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自然条件所能提供的东西往往随着由社会条件决定的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应地减少……我们只要想一想决定大部分原料数量的季节的影响,森林、煤矿、铁矿的枯竭等等,就明白了。”在这里,马克思用“枯竭”二字来表明资源利用的不可持续性。虽然没有关于绿色矿山概念的直接表述,但马克思主义提出,人类的生存不仅依赖于土地和森林,而且还必须依赖于大量的矿产资源等。但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无限的,而矿产资源的藏量是有限的,所以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矿产资源的藏量将会日益减少,从而对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造成威胁。也就是说,矿产资源是有限的,毫无节制的开发会导致资源“枯竭”。因此,人类要化解人类需求与资源短缺的矛盾,保障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放弃传统矿业开发中过时的理念,珍惜、保护和适度开发矿产资源。马克思甚至曾从矿产品价值的角度来研究、探索如何通过价格规律、经济规律来调节对矿产资源的开发。比如,马克思举例说:“金刚石在地壳中是很稀少的,因而发现金刚石平均要花很多劳动时间。因此,很小一块金刚石就代表很多劳动……如果发现富矿,同一劳动量就会表现为更多的金刚石,金刚石的价值就会降低。假如能用不多的劳动把煤转化为金刚石,金刚石的价值就会低于砖的价值。”就是说,金刚石价值昂贵不是因为它绚丽夺人,而是因为要得到它需要投入很多劳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不仅诠释了人与自然处于何种关系之中,同时也提出了解决办法,就是只有建立在尊重自然规律基础上的矿业实践活动,才能够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深入理解这些思想的实践维度,对于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矿山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二、习近平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是绿色矿山建设的理论核心

余村位于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因境内天目山余脉余岭而得名,占地4.86平方公里,三面环山,一条小溪从中穿过,是一个典型的山村。而这个村,正是习近平同志提出著名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地方。

为什么会是余村呢?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湖州石灰岩品质优良。上世纪9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湖州一度成为长三角建筑石料的主要供应地。也就是那个时候,凭着优质的石灰岩资源,余村人先后建起了石灰窑,办起了砖厂、水泥厂等资源型经济实体,成为其时全县最大的石灰岩开采区。当时全村280户村民,一半以上的家庭有人在矿区务工。石矿也被村民称为全村人的“命根子”,“石头经济”模式曾让余村风光无限。

村强了,民富了,村民都把孩子送出去,没什么年轻人愿意回来。因为,开山采矿,炮声隆隆,浓烟滚滚。经年累月的开采,让这片曾经的“江南清丽地”因此蒙尘:淤泥沉积,部分河床在35年内抬高了2米;昔日“桃花流水鳜鱼肥”的东苕溪,部分断面“比黄河水还要浑浊”。按老百姓的话说,山是黄的,水是浑的,到处都是灰蒙蒙的。

绿色矿山建设的理论依据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快速完成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发展任务,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创造了惊人奇迹。但与此同时,长期粗放式、压缩式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许多地方、不少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集中爆发,这种旧的经济发展方式若再不改变,资源环境将难以支撑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2002年12月,来浙江工作不久的习近平,在主持浙江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时提出,要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设“绿色浙江”为目标,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努力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习近平的重视和推动下,浙江于2003年1月成为全国第5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在2003年7月的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把“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一条正式提出。这一决策,迅速传导到浙江每个县、每个村。

从2003年起,余村相继关停了矿山和水泥厂。安吉,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县。茫茫大竹海,不仅吸引导演李安前来拍摄《卧虎藏龙》,也带来了一拨拨大城市的游客。

2005年的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了浙江余村进行调研。在村委会会议室里召开的座谈会上,当听到村里下决心关掉了石矿,停掉了水泥厂,现在靠发展生态旅游让农民借景发财,实现了“景美户富人和”,习近平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说,“一定不要再去想走老路,还是要迷恋过去那种发展模式。所以刚才你们讲到下决心停掉一些矿山,这个都是高明之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本身,它有含金量。”

调研余村9天之后,习近平以笔名“哲欣”在《浙江日报》头版“之江新语”栏目中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短评。文中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他还进一步论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

2006年3月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次演讲中,习近平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三个发展阶段的问题。他说:“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揺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不断丰富、发展与完善。他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明确地把生态文明作为继农业、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新阶段,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政治,关乎人民主体地位的体现、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巩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在习近平主持起草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5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必须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三科”大会发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2019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一”:即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这“四个一”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习近平同志的“两山论”拒绝的是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资源开发,并不排斥资源能源的合理开发。他指出:“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坚决克服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生活方式,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习近平同志总是站在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的战略高度来诠释能源资源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如2014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总之,习近平同志以“两山论”为基石的生态文明思想,是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一脉相承的,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结合人类文明发展的经验教训及基于对人类文明发展意义的深邃思考而逐步形成、发展的。它系统剖析了经济与生态在演进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对自然发展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是引领中国走向生态文明之路的理论之基,更是我国绿色矿业建设的理论核心。

三、国外生态文明理论中的合理成分是绿色矿山建设理论的有益镜鉴

工业革命使人类的生产力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一时期,人类实现了生产与科技完美的结合,物质产品因此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全球生态危机频繁爆发,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因此,人类开始反思自身的发展模式。

绿色矿山建设的理论依据

正是在此背景下,在西方,从政治家到公众都要求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生态利益诉求,各种生态社会思潮也就应运而生了。许多专家学者从理念、制度、政策等层面进行反思,就发展生态文明和绿色矿业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如构建起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制度框架,确立生态理性、生态优先观念,发展循环经济、稳态经济,实现生态现代化、生态自治,构建生态国家,等等。

循环经济理论:该理论提出,围绕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进行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这主要包括发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环境保护等产业形态,运用清洁生产、物质流分析、环境管理等技术手段,以尽可能少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理论主张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强调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稳态经济理论:该理论提出,通过控制人口、调节财富收入的再分配以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实现经济稳定发展。这一理论主张以保证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为主要目标,强调消除目前正在扩大的贫富差距和南北差距;倡导“绿化”工作道德,强调劳动所得应符合绿色运动所提出的道德规范,使劳动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提倡大力发展可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小型经济区域,通过这种自助型经济模式促进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生态矿业工程理论:生态工程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H·T·Odum提出的新概念,目的在于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同的问题。生态矿业工程是它的一个分支。

生态矿业工程理论提出,矿产资源开发之前的生态环境本底调查是构建生态矿业工程的基础,应当仔细分析研究矿产资源开发可能诱发的对生态和环境状况的干扰与破坏问题。首先制定从源头上控制干扰和破坏的技术路线与措施,立足于循环经济模式,强化资源综合利用及废料资源化,做到不建尾矿库、不设废石场、无外排不达标废水的无废开采。

生态矿业工程理论要求矿业项目在其规划、立项、设计、施工建设、生产、闭坑全过程中,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生态修复融为项目的有机元素,明确各阶段的资金投入,落实各阶段的社会责任,以法律形式进行明确规定。

现代生态化理论:该理论提出,环境保护不应被视为经济活动的一种负担,而应被看作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前提。这一理论认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应该是协调的,强调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强调技术革新可以带来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改善;建议作为市场促进者和保护者的政府,更多地使用市场调节手段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目标。

生态社会主义思想:这是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社会思潮与社会实践。包括阿格尔的生态危机理论、奥康纳的第二重矛盾理论和福斯特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这种理论基于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的现实,将西方社会主义思想和生态观念结合起来,试图探寻出一条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和谐的发展道路。

生态社会主义思想认为,未来社会的发展要给予其一个可持续性的、生态化的发展方向,应当将生态置于发展的核心位置,以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间的矛盾冲突来反思数百年来在发展方式上存在的弊端,并在此基础上将社会主义与生态问题结合起来。这种创新性的整合方式从生态的角度指出了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并迅速崛起为绿色学说中的代表性思潮。

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社会思潮,也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这一思潮旨在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所做出的生态批判理论,结合现代生态学理论所构建的旨在挽救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理论,进而寻找一种能够指导解决人类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及人类自身发展问题的“双赢”理念。

社会生态学家、美国激进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詹姆斯·奥康纳(James O"Connor),是美国当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领军人物。他近年发表的《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一书,是当代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力作。

中央编译局法学博士刘仁胜研究认为,生态马克思主义包括技术批判到生态危机理论、资本主义的双重危机理论、革命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的生态学等经典理论成果。他认为生态马克思主义从诞生至今,大致经历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马克思的生态学三个理论阶段。

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生态环境的对立面,构成对当代资本主义致命威胁的不是经济危机而是生态危机,资本主义制度是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源。但是,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存在着本质区别,而且存在很多缺限。

比如,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能解释当今资本主义的继续存在和发展,经济危机理论已经过时。他们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看成是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并用生态危机取代经济危机,这显然是本末倒置,混淆了现象和本质之间的界限。基于这一错误认识,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显然不能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而且无力解决发达国家固有的危机。

我们也要看到,国外以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为代表的生态文明理论,凸显了人类解决当前生态危机的迫切愿望以及追求可持续性发展的时代意义,设想了当前及未来经济发展的模式。虽然其中包含不少脱离实际甚至空想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人类生态文明理论宝库,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某些启示与借鉴意义。

四、结语

按照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我们研究和建设绿色矿山,要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为基本立场,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产生特别是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生态危机现象及生态危机根源的观点,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当代的发展。更重要的,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生态文明思想以及能源资源观,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绿色矿山建设的理论依据

与此同时,要注意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比如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和“人与自然统一”的古代哲学。还要借鉴国外某些科学的生态文明和绿色矿山理论,发掘中外生态文明和绿色矿山理论在思维方法和表现形式上的耦合性和互补性,并联系新时代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矿业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的现实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不断夯实构建中国特色绿色矿山建设的理论基础,寻找和探索实现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观的具体途径,并为未来中国绿色矿山建设理论发展和创新提供契机。

来源:绿色矿山